由於科技的進步,以及工作壓力的帶給人們的多是「多坐少動」的工作與生活方式,人們能夠身體力行的時間真是逐漸地減少。相反的,我們就會聽到越多這種聲音:「我其實也想找時間運動啊,但我真的太忙了」、「我上班一整天已經那麼累了,下班哪還有力氣去運動?」、「運動好累好麻煩喔,還是來追劇好了」。從研究中也發現讓人們不去運動的主要三個原因:主觀知覺沒有時間、沒有精力、缺乏動力。由此可見,在忙碌的一整天之後,大家實在不想再給生理及心理上有更多痛苦的感受啊。當然,讓人們不去運動還有很多其他的因素,例如:費用、運動場所的距離、交通狀況、缺乏同伴...等。
不同的心理學理論都在探討為什麼人們大多數都是起頭容易,持續難呢?其中,跨理論模式中,認為人的發展是有階段性的,且是有所變化的。它提出了習慣建立六階段,以規律運動為例:
1.思考前期:連將計畫放入腦袋中裡都還沒有,甚至還會懷疑自己到底能不能開始有好的運動規律。
2.思考期:有個短暫的想法出現在腦海中,開始會去思考運動對於自己的重要性。
3.準備期:在腦海裡可能形成一個粗淺的計畫,而且可能也會去嘗試一下什麼樣的運動才適合自己的胃口。
4.行動期:顧名思義,就是已經有完備的計畫,而且如實地按照計畫去進行運動。
5.維持期:不僅開始照著計畫走,而且可以維持很長一段時間(六個月以上),並且不停歇的運動下去。
6.終止期:可能受到各種因素讓自己無法運動了,但研究顯示如果習慣已經維持超過五年,那很容易就能夠恢復習慣。當然,可能在半年內就放棄了,而且一去不復返。
大家可以試著回想一下過去自己在下定決心的時候,都在哪個階段就氣力用盡了呢?當我們知道讓我們無法維持運動的原因之後,當然我們也會用心理學的角度來告訴大家幾個簡單能狗提高維持運動的方法。我們將從行為層面來和大家分享。
思考前期:透過行為改變,你可以透過提示自己,在手機或房間放上運動相關的訊息,讓自己不斷受到暗示。
思考期:透過行為改變,你可以跟自己許下一個約定或是目標讓自己開始運動。
準備期:透過行為增強,你可以適時候的鼓勵自己,像是前面說過的正向自我對話或是想想運動帶給自己的好處。
行動期:透過行為增強,你可以做個自己的出勤表,讓自己知道自己是多麼優秀。
維持期:透過行為增強,除了知道自己真的很棒以外,也可在達成自己的目標時給予自己一個大禮當作犒賞。
終止期:可以透過行為增強或改變,幫助自己重回正軌。
也許,生活中帶給我們壓力與苦難,每一個人都會想透過不同的方式來讓自己調適不舒服的身心。然而,身體是身為人們的我們最大的本錢,健康才是我們最真實的財富,有了這兩樣,我們才能夠繼續揮霍人生,不是嗎?所以,還不起身來運動嗎!?
#運動#心理#運動心理#健心運動心理#狀猿運動訓練室#匯傑國際行銷junction#規律運動#生活態度#好想運動#健康